怎样看待修改原著的翻译作品?
(来源:大众网于2017年9月21日转自金陵晚报的刊载)
长春金译佳翻译公司阅读感悟:
翻译的基本目的是传播文化。在文学翻译方面,如果我们把源语言的文化翻译成我们自己的文化或是我们希望接受的文化,那么首先造成的一个结果,便是两国人民交流的障碍。
清朝末年,严复所译的《天演论》并没有遵从“忠实、通顺”的翻译原则,是由于当时中国的时代潮流所需而表达了他所提倡的观点,目的是警醒世人挽救民族危机。而在今天,翻译潮流更加趋向异化翻译。归化翻译更多的是用于纯语言层面。翻译事业是良心事业,翻译一篇文章、一份文件,或是一本书籍,需要的是充分的时间、严谨的态度和对待原文实事求是的精神。最应该杜绝的是用打突击的时间翻译出的大锅饭似的作品。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忠实、通顺”的翻译原则都是每个翻译应该重视的守则。
新闻原文: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王婕妤
对于热爱外国文学的人来说,李景端的名字总不会陌生。三十多年出版生涯,李景端成绩斐然,曾策划出版《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西方名著,着力打造译林版翻译书品牌。近日他与著名学者资中筠一起现身南京新华书店新街口店,讲述翻译背后的故事。
李景端41岁时从经济行业跨界进入出版界,1979年创办《译林》外国文学杂志,创刊号刊登《尼罗河上的惨案》,在当年全国的新华书店零售,出版就卖出去20万册,火爆到想买的读者太多,邮局要用麻袋装汇款单。
1988年,李景端创办译林出版社,让诸多读者更多接触到好的外国文学。资中筠虽然翻译的作品不多,但是著名的《廊桥遗梦》就曾经过其手翻译给大众。 长春翻译公司
谈起如今的翻译出版现状,李景端认为当下出版圈对于翻译出版少了很多耐心,出现了众人碎片流水翻译、人工智能翻译、靠软件翻译等。“《乔布斯传》从翻译出版到上市,只花了35天,还出现了倡导‘连译带改’的‘翻译法’。这些,只要不违法,市场有需要,可以包容。但这其实是文学不自信的表现。”
李景端说,“有些人认为翻译就可以按照读者的需求来改原著内容,我们很多作品到国外,经常改成老外爱看的,认为只要好销就可以,但这完全违背了翻译的‘信达雅’。”
在他看来,翻译可以有不同的版本,最后由读者来选择,但是不能改变原著,唯一标准就是严谨。而提高翻译稿酬,允许重要翻译作品纳入科研成果,鼓励和扶持国际翻译合作等等才是优化翻译出版环境的未来途径。
(原文标题:修改原著的翻译是不是好作品?相关方如对本文所引故事的原型感到有侵权倾向,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