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信达雅”
(作者:长春金译佳翻译公司)
2017年10月下旬,《北京晚报》发表了名为《翻译中国也能“信达雅”?方言难倒外国汉学家》的文章。据悉,在10月20日举行的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文学活动之一“如何翻译当代文学”文学对谈活动上,来自捷克的汉学家和翻译家李素、爱理与中国作家和批评家宁肯和梁鸿展开了关于中外文学翻译的讨论。
捷克翻译家表示,在捷克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品是唐诗。而在对中国唐诗的翻译过程中,很多译者又进行了文学上的再创造,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使其符合捷克文化可以理解的方式。译者个人的翻译功底、文化素养和修为造就的新的唐诗翻译文本得以面世,而译者们不可预测的是读者的喜爱和偏好。
而在中国文学作品的中译外方面,对中国方言的翻译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如梁鸿提到的“五奶奶”、“稀罕”在翻译成日语、英语中应该如何处理比较妥当。
文中最后提到,西方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达”和“雅”是优于“信”的。相比之下,在我们的翻译传统中,“信”是一个首要的原则,“达”和“雅”是围绕“信”展开的。长春翻译公司
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和相关资料的学习,我们长春金译佳翻译公司相信,在今后的时代里,外译汉中异化翻译方式仍然是我们今后的翻译主流。异化翻译方式坚持了“信”,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翻译方式,我们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中精髓的部分,正如《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的作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所认为的,异化翻译有利于传达语言和文化差异,而不是消弭语言和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在我国优秀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保留中国文学中的精髓部分,汉译外时需要使“信”保留到什么样的程度,和不同国家的文化做到什么样的契合度,使之翻译成外语时仍然能够展现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让世界见到我们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需要我们继续关注和学习,不断提高翻译水平的目标之一。
(相关方如对本文所引故事的表述感到有侵权的倾向,请联系删除;本文由长春金译佳翻译公司完成,转载请注明。)